《6年存到300張股票》-存股需要超高超的操作技巧?只要掌握幾個原則,就能發揮存股的驚人威力
如果你身上有100萬,有想過早10年和晚10年投資會差多少嗎??
假設在25歲時投資100萬,自此不再投入現金,並將報酬全部在拿去投資,假設平均報酬率為8%,並將報酬全部在拿去投資,到45歲時會累積到466萬元。
但如果在35歲時才開始投資,並假設報酬率一樣為8%,到了45歲時只能累積216萬元,同樣的100萬元。
只是早投資10年,差距就是250萬元。
投資越早開始越好
Contents
關於這本書?
本書作者為陳重銘,有在看一些理財節目的朋友應該對他並不陌生,其中作者最為人所知,就是的今天介紹的這本書標題《6年存到300張股票》,作者陳重銘花了6年時間買了300張中信金的股票,光靠中信金的股利,每年就多了幾十萬元的股息….
以Ray正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間來看,中信金的現價為22.4,一張股票需要近2萬3000元,計算機一按居然總共竟需花690萬元,才能買到300張中信金的股票,身為小資族的我們聽起來遙不可及,但其實實際計算,其實每個月可能只要花3萬多就有機會存到!第一個就是本文一開始所提複利的威力,第二個是金融股大部分都會配股,因此一年一年過去手中的股票也會越來越多,再來則是五年前中信金的股價,其實比現在也便宜的多,只要14塊多,因此透過「複利」、「配股」及「股價的上漲」,成功完成了6年存300張中信金看似很困難的任務。
而本書即為作者分享,他如何透過「開源」及「節流」,並選擇好的「存股標的」,「持之以恆」的通往他年領百萬股利的財富自由之路!
本書重點節錄
車子、房子是資產還是負債?
有車、沒車 財富天壤之別
買車之前,一定要先考慮到養車的「直接」與「間接」成本。
養一台車大概要花多少錢呢?以一台2000cc的國產車為例,以下為基本的花費:
- 牌照稅1年約12000
- 燃料稅1年約6000
- 停車位雙北每月3500
- 保險開支:強制險、第三責任險、強盜險…等,1年約20000
- 保養、美容、修理…等,每年約20000
- 油錢每年約45000
這些加起來一年要花多少錢呢?15萬元!
假設買一台車為70萬,十年的花費總共要花220萬元,或許有些人聽了會覺得十年花220萬應該是一個還可以負擔的數字,但投資理財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機會成本的觀念,假設花把這筆錢拿去投資,並假設年利率為5%的話,十年後會有多少錢呢?
如右圖所示,投資220萬利息能有大約100萬元,不買車少花了220萬之外,還會累積約330萬的資產,這一來一往資產差別就是550萬元,
複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驚人!
愛因斯坦
有土斯有財?
房子究竟是資產還是負債?大部分的財金人士都會給出以下的結論:
- 自住、有貸款→錢從口袋拿走→負債
- 收租、無貸款→將錢放進口袋→資產
或許大部分人會認為,未來假設房價上漲,如果自住後再賣出,或許轉手能賺一筆,並且換一間更大的新房子,但一樣不要忘記直接成本及間接成本,除了房貸利率外,房屋稅、地價稅、管理費、整修非用….等,賣掉房子還要繳交仲介費與增值稅,真的有辦法確定有賺到?
除此之外買房每個月所需負擔的貸款及雜費,也會讓我們對於風險承擔的能力降低,房貸利率的變化可能隨時會讓我們捉襟見肘,失業可能也會承擔房貸繳不出來的風險,過多的房貸也會讓我們沒閒錢投資,如果把房貸的錢拿去投資,10年或20年後可能的資產的落差,亦可在前面買車的計算範例看出差別,所以在買房前一定要思考到底得到了些甚麼?又損失了些甚麼?
消費前,永遠要思考買的是「資產」還是「負債」?
要買甚麼股票?
只要仔細觀察生活中食衣住行的活動,就可以發現許多投資機會。
彼得.林區(Peter Lynch)
因此,作者整理出了身在台灣,我們的食衣住行是甚麼?透過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讓自己在生活的每一筆消費,最後透過公司所配發股利,最後通通回饋到自己的身上。
- 雞排店的雞排從小時候的35元到現在的70元,健身盛行大家都在吃水煮雞胸肉,想到雞肉供應商卜蜂(1215)。
- 每天都會去711買咖啡想到統一超(2912)。
- 最近家裡剛換新的冷氣,是在全國電子(9917)買的。
- 每個月所繳交的社區管理費,想到自己家的社區保全是中保(9917)集團的
- 全家人使用的手機電信是中華電(2412)
- 昨天剛換了摩托車的前輪,使用的是正新(2105)輪胎
- 與朋友的金錢交易,都透過台新金(2887)的網路銀行Richart完成
自己會跟哪間公司消費?或許就是個定存的好標的!
買點在哪裡?
從本益比去找
決定股票價格高低的,還是在於其「價值」,所以在股市老手的眼中,幾百塊的股較可能比幾塊錢的股票還要便宜。要怎麼樣衡量股票的「價格」與「價值」,本益比會是個好工具
本益比=股價/EPS(每股盈餘)
EX:
A公司股票:股價100元、EPS10元,本益比=100/10=10
B公司股票:股價40元、EPS2元,本益比=40/2=20
從上面的計算結果可以發現,儘管A公司股價比B公司高,但是本益比反而比較小,就投資的角度來看,A公司反而比較便宜,因為A公司每10元的股價可以賺1元,而B公司每20元的股價才賺1元。
而透過本益比來看則有以下幾個訣竅:
- 本益比是過去式
股票是看未來,認真研究公司目前的營收,以及未來產業的前景,預估今年、明年的本益比,更能做出好的判斷。 - 不適用景氣循環股
例如營建類及汽車類的股票,當經濟一片大好時,大家熱衷買車和買房,相關公司的EPS就很可觀,本益比也會因此變小,如果此時買進,極可能買在景氣高峰,一旦景氣滑落,股價下跌就會遭受損失。 - 觀察產業與本益比的關聯
高獲利成長的產業,例如科技業,通常比傳統產業享有更高的本益比,而「產業前景充滿想像空間」的股票,例如2000年的網路股,以及許多目前的生技股,其實處於長期虧損,根本計算不出本益比,只能用「本夢比」來形容。 - 注意盈餘分配多寡
如果一家公司持續維持不錯的獲利,本益比也不高,「盈餘分配率」卻偏低,例如賺了10元的EPS,只配發2元股利,那麼投資人是「看得到而吃不到」,不見得適合長期投資。 - 高成長股比較貴
如果A公司每年獲利成長10%,而B公司每年獲利成長30%,那麼投資人通常願意為B公司付出較高的本益比。 - 跟過去的自己比
不同產業及成長率不同的股票,不會有相同的本益比標準,因此1檔股票最好的比較基準,是自己過去的本益比。 - 適用獲利穩定的產業
本益比較適用於獲利穩定的產業,例如:金融業及傳統產業。
股價大跌,危機入市
投資股票時,最主要的是要阻斷人性對投資的影響,除了冷靜判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紀律」兩個字,當個股「基本面沒有變差」,股價卻受大環境(如政治、天災…等)影響而大跌時,原先設定的「逢低買進」的計畫,就要有「紀律」的執行,才可以免除掉人性的干擾。
《買點在哪?!》
技巧1:注意參考指標
除了參考該公司的歷史本益比外,也要了解競爭對手的本益比,此外整體大盤的本益比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技巧2:本益比12倍以下買進
一般法人投資者,會把12~15倍的本益比當作基本指標,當績優股的本益比在12倍以下時,算是一個好的買點。技巧3:觀察經濟景氣
2014年的台股平均本益比是17.8,而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本益比降到10.14,此時景氣極差,股價極低,亦算是績優股的好買點,需要有紀律的執行逢低買進計畫。
忘掉股價,才能抱住金雞母
心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
投資人都想達到「低買高賣」的神之境界,但實際上股票價格高低實在是太難預測了,「長期持有好公司」的投資策略,透過股息進而再去增加我們的資產,才能壯大我們的投資王國。
何時需要果斷賣出?
- 前景改變
隨著科技創新,原本的藍海產業可能變成紅海產業。 - 發展有限
如果看不到持有股票的未來,就要盡早出脫。 - 本益比過高
若公司獲利無法持續成長,本益比太高的股票要賣掉。 - 經營團隊誠信不佳
產品品質與公司誠信,是績優股的重要指標。
展望未來:佛系投資,增加現金流為王道
Ray回想自己這幾年的投資經歷,其實也曾經看著書自學技術分析(k線),或者是學習籌碼分布,嘗試短線進出,看能不能快速的獲利,讓自己的資產翻倍再翻倍,但其實往往都是一場空,第一個是短線實在是太考慮人性,有時候看到籌碼不錯的股票開始進去布局,但你永遠不知道大戶甚麼時候會出清?甚麼時候操作讓股價降低,只是為了洗散戶出去?甚麼時候會有個大事件,像是這一兩年的新冠肺炎,會讓我們的手中的股票承擔不可預期的損失。
再來是到底甚麼時候是適合賣出的點?感覺漲到某個程度了決定出清股票獲利了解,結果後續股價更是一飛衝天,扼腕不已。股價開始往下跌了,開始思考是不是要加碼攤平?結果最後卻越攤越平?
另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初入社會的我,其實手中現金並不多,每天思考著要靠股票致富,但現金流不大?本金不夠?到底要該怎麼致富呢?
自己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那就是『存股』,亦就是本書的核心理念『價值投資』!雖然目前只執行不到兩年,但倚靠著手中股票的配息,每年除權息時的總是有了多了一筆獎金的感覺。除此之外目前我購買的股票主要也如書中所說,是買自己日常生活中挑選股票,除非自己不會繼續在該公司進行消費,才會撤離資金,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如果都想換智慧型手機了,手中的NOKIA股票還要留著幹嘛呢?
最後則是我覺得書中講得最好的一個觀念,雖然也不是甚麼大新聞,就是「開源和節流」,而開源的最好方式絕對是「增加本業的競爭力」,因為工作的專業與否絕對著是攸關一輩子的收入,因此做自己喜歡且具專業性,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絕對是安身立命、養家活口的根基!亦是讓我們有更多本金進行投資的不二法門!當然這個不可被取的工作不見得是指得一定要當勞方,這邊Ray指的是找出自己的價值,除了能夠給自己穩穩源源不絕的現金流之外,更能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