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同事總是比我優秀?下班生活也比我多采多姿?高績效心智的雙重專注,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不知道各位在職場上或是求學階段,有沒有過總是有個特別的優秀的同事,總是能在期限內完成任務,並且準時下班,而工作成果總是令人讚嘆不已;或總是有那麼一個同學每天跑社團跑系上活動,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看起來總是神采奕奕。這是因為,

工作愈高績效,生活愈高品質

這或許與我們一般的想法有所差異,以前我們所認知的高成就者,往往總是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們似乎總是壓力爆表,覺得自己燈枯油盡,或者是被認為它們的表現能夠超群絕倫,是透過犧牲生活品質所換來的,但根據研究,以及我們每個人身邊曾經擁有的表現超群及神采奕奕的同學,告訴我們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的作者莫頓‧韓森(Morten T. Hansen),在2011年進行了有關『個人工作績效』的研究,先與超過百位的專業人士進行深度訪談以建立完整的分析方法後,對300位的企業老闆和員工進行問券作答,並追蹤他們的某周工時以及與同事相比的工作績效,最後請統計分析專家建立完整架構篩以篩選出高績效人士所共同擁有特質,最後得到以下高績效人士,所擁有最重要的七大心智。

高績效人士的七大心智
一、雙重專注
二、追求價值,而非目標
三、建立學習迴圈
四、擁有強烈的內在動機
五、能說服他人、也能克服阻力
六、嚴格剔除浪費時間的合作
七、慎選高價值的協作

其中本文主要想討論的,是有關第一點『雙重專注』,這是因為在作者的研究裡發現,能駕馭『雙重專注』心智的人,比起不擅長運用這種心智的人,工作績效的排名領先了25%,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原本表現平庸,在群體表現排名50%,掌握這項心智後,就能成為前25%,領先其他3/4的人。
而『雙重專注』也是作者研究中,對個人績效影響最強大的…

Contents

雙重專注

雙重專注這個概念其實在很多書中都有提及過,RayU所參與的讀書會,第一本書討論的『OKR:做最重要的事』,或是著名的『80/20法則』,都是在討論這個觀念,這是因為:

嘗試做越多,實際上完成的越少

因此,高曼、柯維等大師都曾經說過,想要成功必須懂得取捨,但是,光『懂得取捨』這個觀點並不夠完整,我們在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出最佳選擇之後,我們還得

忠於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不然只是懂得區分輕重緩急,卻沒有在一在思索如何做得更好,到最後只會是事情越做越少,但不是越做越好。

『雙重專注』
(1) 做出取捨
根據重要的少數法則,找出少數幾個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目標,並確立優先項目。

(2) 全力以赴
嚴格要求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選擇上,對自己所選的全力以赴,專注投入,以求出類拔萃。

除了知道怎麼做之外,還要了解甚麼情況會減損我的專注力(這項能力跟先前在高勝算決策中所提到,在情境規劃中先預知我們可能遇到的阻礙並起在一開始加以排0除有關),根據作者的研究,受訪者表示無法專注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主要三類

  • 工作太多 (包刮開不完的會、任務太多)
  • 誘惑太多 (來自別人的引誘或自己本來就容易陷入誘惑)
  • 來自老闆指派的不必要工作太多 (老闆因缺乏方向,常設立太多目標)

作者在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身上,找到三種策略可以來因應這三個問題

策略一 祭出奧卡姆剃刀

關於工作太多的問題,可以用”奧卡姆剃刀”來解決,透過此方法來簡化任務,縮小工作範圍,正如法國作家聖修伯里所說

所謂的完美,不是沒有甚麼可加的,而是沒有甚麼可以再減的。

不管是目標、客戶、指標、步驟、優先事項、任務、電郵內容、會議、需要多人簽署同意表單或決策等,減到無可在減的地步。但並不是說要把所有步驟單純做簡化而已,而是要明確知道『最重要的是甚麼?』『刪去的工作內容真的能協助自己在重要的工作做到最好嗎?』,因此還是要回歸到雙重專注的最初定義

做出取捨→做到最好

其中書中提到的關於人才仲介顧問夏普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對於客戶的要求有求必應,嘗試做越多,但實際上完成的事情是越來越少,運用奧卡姆剃刀,捨棄一些客戶,專心服務少數優質客戶後:

  • 由於她深根媒體業已久,只要掌握媒體界的客戶就好,捨棄需要花加倍時間但服務品質卻又無法提供高水準的金融服務業、消費產品和零售業的客戶,以維持品質並且越做越好。
  • 她應該只幫客戶物色高階主管,因為高階主管的仲介服務費50000美元起跳。
  • 她應該拒絕急件,而且客戶付的薪資必須合乎業界水準才接這筆生意。
  • 她應該拒絕要求不合理的客戶。

根據這四點,她的客戶範圍縮小成只為媒體界找尋高階主管,而且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雖然服務的範圍變窄了,但她能投注在客戶的時間和精力變多了。

但面對所有事情,不要馬上剃刀拿出來使用,以下兩種情況,選項多一點會比較好:

  • 需要很多想法的時候
  • 有很多選擇,但還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的時候

因為這兩個情況,都是還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是甚麼的時候,像計畫前期,想法需要很多,才能集思廣益,最後達成共識後再利用剃刀去蕪存菁,其中火力在『最重要的事情』。

策略二 把自己綁在桅杆上

在事前隔離會讓自己分心的事情,這個策略其實跟另一本書提到情境規劃有點類似,當我們在事前準備時,預想到可能會阻礙的目標時候,先建立好規則或是某種儀式,來避免掉會讓我們感受到分析的事物。

像作者為了寫作的進度不耽誤時程,刪除掉了電腦的瀏覽器及即時通訊軟體,每天帶著這台陽春的筆電到咖啡廳,進行寫作,雖然有時候還是會想瀏覽社群平台上的訊息,但由於以前事情『把自己綁在桅杆上』,沒有瀏覽器可以讓作者分心,因此拒絕掉預期本來會發生的誘惑,進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策略三 對老闆適時說不

詹姆斯是一位管理顧問,有一次上司請他幫忙一個產品宣傳的案子,他因為忙一樁重要的併購案而回絕了老闆,老闆一開始的想法難道不能同時做嗎?詹姆斯說:

『如果他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就不能同時做,接下來的三個星期他必須全神貫注在併購案上,如果真的需要我的幫忙,可能得另外找幾個人一同協助這個併購案』

老闆同意詹姆斯的想法,並且請人協助詹姆斯,另外還稱讚了詹姆斯對於工作排程有明確的先後順序。但重點是:

必須讓老闆明白我們不是想要偷懶,而是知道事有輕重緩急,必須把所有精力投注在他先前交付最重要的事情。

保持雙重專注的三個策略

(1) 祭出”奧卡姆剃刀”:不斷的詢問自己,如果我要有出類拔萃的表現,能在放棄甚麼?並在去除掉不必要的

(2) 把自己綁在桅杆上:事前確立規則,讓自己能夠輕易隔絕誘惑、抗拒分心。

(3) 對老闆適時說不:當事情太多進而影響到自己對於主要工作的專注程度時,記得跟老闆說不,因為不是取悅老闆才能踏上成功之路,把心力投注在最重要的事情,才能脫穎而出。

未來,甚麼人最搶手?

過去的觀念,越長時間賣力工作,承擔越多責任,代表他的工作能力越好,但現今,聰明工作應該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找出『最重要的事』,並且在在其中『出類拔萃』,才有可能成為新時代的贏家。

這邊RayU想講一下關於自己的想法,其實在現今科技發達且逐漸自動化的時代,許多工作都己經能化繁為簡,像是關於RayU身為結構工程師,計算地震力的時候公司都已經有程式能夠計算,將求學期間所學的繁瑣的計算式,透過一個按鍵就能完成,我們只需要擁有判讀數據的能力就好。新的科技無疑的提高了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的生產力,並提升了提升公司的獲利能力。

但我們的個人價值呢?我們人會不會有完全被機器取代的一天?

雖然在眾多未來世界的預測中,許多工作會被機器人所取代,而RayU的工作很幸運得榜上無名,但個人產值逐漸被機器取代,還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在透過本書將個人績效提高的同時,增加了我們個人的生產力後,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後,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還是得思考說,那自己還能多做點甚麼?

聽起來跟前面的化繁為簡不是很矛盾嗎?但RayU想講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這邊講得多做點甚麼,不是指找些雜事讓自己看起來很忙,而是指做些能提高個人價值的事情。

如果程式幫助了RayU在工作上省去了很多計算的冗長時間,那多出來的時間是不是要多去了解程式無法理解的事情身上,譬如說電腦計算出來的結果在現場是不是真的能施作出來?或是有些尚未自動化的地方,是否自己能透過撰寫程式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產能?還有除了本身的工作及休閒外,是否能發展多元能力,藉以達成自己更多人生成就?

這些都是RayU不斷在思考的事情,並沒有一個標準的解答或是應該正確的道路,但在個人績效隨著科技進步一定會有所提升的年代,如何增加個人的產值已不被機器取代?RayU相信這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問題,或應該說這已經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只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自覺而已…

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ps.關於其他六項心智,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閱讀,未來RayU分享到其他書有相似內容時也會再作深入探討。